
9月10日是我國第39個教師節。9月9日,在五糧液制曲、釀酒、勾調、包裝等生產崗位上,無數老師傅陸續收到了弟子們提前送來的節日祝福。
在日常的釀酒生產中,他們通過“師徒結對傳幫帶、言傳身教形意神”方式,把“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代代相傳,讓數千年白酒釀造技藝得以傳承不輟的同時,也通過不斷涌現出的優秀人才,讓技藝不斷精進傳揚,使五糧液始終代表著中國白酒最高釀造水平。
張潔,國家一級品酒師、五糧液股份公司506車間勾調工段一組組長,就是一名從學徒成長為大師的“徒弟”。
作為一個優秀的勾調師,張潔不僅有嚴格的自律精神,更長時間用心鉆研勾調技藝。為了保持最靈敏的感官,她放棄了鐘愛的化妝品,也遠離了辛辣味重的美味佳肴,通過不斷的學習積累,將敏銳的味蕾天賦轉化為專業技能。
這種自律,張潔有,她的師傅曹鴻英大師有,曹鴻英大師的師傅范玉平大師也有。
范玉平,我國釀酒行業勾調技術創始人,20世紀60年代,其牽頭完成了白酒勾調技術的系統化、科學化研究,被原輕工部推廣應用;70年代,范玉平等人又建立了微機勾調。自此,我國白酒史上獨一無二的“勾調雙絕”技藝正式成型。
作為范玉平的弟子,五糧液股份公司506車間黨支部書記、車間主任、酒體設計中心主任曹鴻英,用四十余年的毅力與恒心,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技能——單憑味覺就可以品出在基礎酒中加入萬分之一調味酒所帶來的細微風味變化,并找到香味組合的“黃金比例”。
作為曹鴻英的弟子,張潔對于五糧液“傳幫帶”式的匠心精神深有感觸?!皫煾到痰氖侵R,傳的是技術,給的是情懷,延續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這是五糧液逾千年技藝始終傳承不輟的秘訣所在?!?/p> 作為中國濃香型白酒典型代表和行業龍頭,五糧液傳承逾千年的古法釀造技藝發于唐、興于宋、精于元、成于明,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了跑窖循環、續糟發酵、沸點量水、分層起糟、混蒸混燒等 100多道極其繁復和精細的工序,且絕大部分工序需要一線匠人憑經驗去預判和臨機把控。 也因此,釀酒師傅們一方面需要嚴格遵循前人總結出的五糧固態發酵工藝,嚴格按照工藝流程釀好酒,另一方面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決不能馬虎,每一輪次都要做到準確的看糟配料,一絲不茍的勞作,才能釀出好酒。 為能釀出一杯高品質的五糧液,在五糧液釀酒車間,釀酒師傅們長期待在封閉濕熱的環境里,頂嚴寒、冒酷暑,嚴格把控釀酒的每一道工序,許多師傅聞一聞窖房內的香氣,抓一把糟醅嘗嘗,就能知道產酒好不好,把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經年累月,五糧液云集了中國白酒行業數量龐大、經驗豐富的制曲、釀酒、勾調大師,他們長期在生產一線堅守匠心、精煉匠技、付諸匠行、鑄造匠魂,用心釀造每一滴好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