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9月8日報道:從上海地鐵5號線劍川路站出來,走上幾分鐘就能看到一片頗具現代感的廠房,這里是“零號灣”園區,也是“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核心地帶。在閔行,“大零號灣”正在蓄勢起航,名聲在外的功能區發展如何?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采訪團走進“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和區內硬科技企業,一探究竟。
創業首選地和高品質生活示范地
“大零號灣”是典型的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坐擁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兩所“雙一流”高校,近10萬在校師生,超13萬科技人才,院士數量遙遙領先。3000余家硬科技企業與旁邊的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同頻共振,據了解,灣內60%-70%的企業均為高校師生校友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63家,上市企業9家,“獨角獸”企業2家,估值超10億的企業有22家。
(相關資料圖)
上海南濱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徐亞云告訴記者,在高水平大學周邊布局建設科創集聚區,這路有得天獨厚優勢。目前“灣”內科學家創業漸成氣候,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投資家已成為“大零號灣”環高校科創帶的三大主流人群。圖靈量子、術銳技術、輝羲智能、節卡機器人、唐鋒能源、榮駿科技、霖鼎光學等一批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科學家參與創業的企業,已在大零號灣土地上生根發芽。
栽好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最能吸引青年人才的,還需要宜居生態環境和高品質城市配套。如今的大零號灣,地鐵通了,商場開了,公園有了,網紅咖啡館也慕名而來,城市品質明顯提升。
徐亞云說,根據創業者的消費生活方式,正加快推進開放式科創街區建設。沿橫涇港科創水岸打造科創濱江活力創新帶,沿劍川路打造中小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帶,沿滬閔路打造大企業研發總部集聚帶。“將來從零號灣可以一直步行到黃浦江邊,沿著科創水岸,引入大型商業綜合體、高標準的酒店、圖書館、網紅餐廳等,一條充滿活力、步行友好、宜居宜業的大學后街將出現在閔行。“
科學家創業不善于經營怎么辦?
科學家創業,存在明顯的“長短板”,科學家的強項是研究領域的技術,但通常不太擅長經營管理,不了解法律風險、不了解投融資等,有時甚至對學校的產業政策與導向都不太清楚。位于劍川路953弄的“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就能幫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2022年3月,上海交大發起了“天工計劃”,旨在提升科學家創業成功率,為科學家創業提供實體空間的支撐,構建資本與科學家溝通的橋梁。
在上海交通大學菡源資產投研總監顧冰看來,科學家們要想創業,即需要硅谷(大零號灣)也需要沙丘路(創投)。而“天工計劃”,就希望起到類似沙丘路的作用。“計劃”為科學家創業者提供一系列公益創業培訓、私董會、創業導師、創業管家、融資服務等,幫助教授們能夠在學術和產業中穿梭。從象牙塔走出的科學家在創業過程中,要想達到科技成果轉化的目標,需要閔行區及上海交大共同努力,提供更多關于政策、環境、科創氛圍的支持。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已經有5家企業獲得融資,總金額1.98億元”,顧冰說,這是國內高校的一種探索,已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作為一家頭部科技公司,歌爾光學正布局前沿AR(增強現實)光學技術,今年在“大零號灣”啟用了上海研發中心。歌爾光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廷瑞感嘆,在對比了二十余個地點后,最終研發中心入駐大零號灣,也是基于園區與企業發展路徑相契合,這里場地配置、政策支持、實驗環境都被給予大力支持,而背靠上海交大、華東師大,也是快速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為儲備人才提供更好途徑。“我們看中這里的科創氛圍,兩所高校可以吸納高端研發人才扎根,共同努力突破行業關鍵技術,做優做強核心產業,進一步帶動閔行人工智能、智能車載和元宇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張廷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