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青年紀錄片導演董曜語執導的大型人文紀錄片《什么是中國》,近日在浙江展開為期十余日的拍攝工作。攝制團隊先后走訪杭州、義烏、湖州、紹興、烏鎮等地,從江南文脈到當代商業、從數字治理到生態文明,多維度記錄浙江在傳統與現代交織中的文化面貌,挖掘這片水網交錯、煙雨人家的土地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故事”。
導演董曜語表示:“浙江不僅是江南文化的根脈所在,更是當代中國治理理念和社會創新的重要窗口。西湖的詩意、魯迅故里的反思精神、烏鎮的科技論壇、義烏小商品的全球流通、余村‘綠水青山’的生態愿景,這些看似不同的畫面,共同拼貼出我們對‘什么是中國’的當代表達。”
在杭州,攝制組以“人與湖的關系”為題,拍攝了西湖的晨霧與暮色,也記錄了環湖舞劍、晨練、泛舟的市民日常;在紹興魯迅故居,他們拍下了一位老木匠講述三代人的手藝傳承;在烏鎮,攝制組穿梭于古鎮與互聯網會展中心之間,捕捉傳統江南與數字未來并存的畫面。義烏段則聚焦于日出而作的貨車司機與年輕商戶的創業故事,展示“世界工廠末梢”如何承接全球消費脈搏。
本片指導齊驥指出,浙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僅保有中國南方傳統文脈的溫潤與細膩,也展現出一種未來取向的社會治理實驗性。這里的現代化不是簡單的城市更新,而是一種源自地方經驗的文化自覺與路徑選擇。“浙江是中國多樣性與創造力的一個縮影。”
出品人劉默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浙江段的呈現,讓觀眾看到中國式現代化并非冷冰冰的政策成果,而是體現在千家萬戶生活方式、審美趣味和價值選擇中的細微流動。”
聯合出品人陳憶秋也特地從山西赴浙協調拍攝,她認為:“浙江和山西,一個是南方江南,一個是北方黃土,一個沉靜內斂,一個開闊厚重,但都真實地代表了中國的一部分。這部片子就是希望用一組組不同的地方景觀、生活細節,去拼出一個多面向、可親近的中國形象。”
據悉,《什么是中國》已先后完成澳門、山西、浙江等地拍攝,接下來將繼續前往福建、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展開拍攝,計劃于今年11月完成后期制作并正式上映,并通過駐外使領館、孔子學院、港澳臺高校、國際電影節及留學生社群進行全球展映推廣,讓更多海外觀眾通過影像看見真實、復雜而充滿溫度的中國。